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水发神农:开发大西北,深耕现代农业

发表时间:2024-12-06 10:39


编者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国资国企投身其中,奋勇担当、积极作为,责无旁贷。以2024年10月21日至23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为契机,多家省属企业与沿黄省(区)企业签署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收获满满,贡献良多。


本刊记者 王炜/通讯员 王国斌 高戈


10月23日,黄河流域省(区)属国资国企对接交流会上,水发集团一级权属企业水发神农集团签约河南新乡市牧野区智慧数字冷链物流园项目,采取政府负责规划、资金投资,企业主导开发、技术赋能的模式。此前一周,该项目刚刚发布EPC中标候选人公示:水发入选。深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发神农在市场上又下一城。


立足西北,辐射全国

从山东出发,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在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10余省区,水发神农“立足西北、辐射全国”,勇做现代农业产业排头兵。

水发神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涛对记者说:“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发展绿色、生态和高效的现代农业,关键在于整合山东及东部其他省区优势资源,带动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当初进军西北市场,王文涛带领同事背着包跑遍市场找项目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经过几年持续深耕,在水发集团二次转型战略指引下,水发神农创新“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基地示范+农民参与”运营模式,发挥在市场、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奋力谱写出一幅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壮阔画卷。

如今,水发神农下辖权属企业36家,资产总额54亿元。其主营业务涵盖设施农业、牧草和秸秆综合化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领域。“打造了集‘规划设计、项目代建、品种引进、种苗供应、农资服务、技术指导、产品分级、冷链仓储、粗深加工、渠道营销、品牌建设’于一体的设施农业全链条运营体系。”王文涛介绍说,“其中拥有***现代产业园3家、省级现代产业园2家,园区总占地面积1.16万亩,建成荷兰玻璃温室5座,运营日光温室1908座。”总体运营规模居国内前列,西北之首。

在牧草产业和秸秆综合化利用领域,水发神农围绕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肥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拥有鲁西南**的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园,研发秸秆粉配方57种,年处理秸秆离田50万余亩,加工利用秸秆90余万吨。在宁夏,水发神农牧草产业位居自治区前三,拥有草业科研3000亩、优质牧草3500亩的基地,年加工牧草颗粒3万吨,加工草种5万吨,成为西北初具影响力的牧草种业、生态草种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水发神农以县域为基本实施单元,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土地增减挂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修复改良、废旧矿山治理、未开发利用土地整理”等业务领域,具有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产业运营、指标交易等方面优势。

此外,水发神农还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苗木产业,参与国家储备林、特色经果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拥有以楸树、国槐、白蜡、法桐、丝棉木、海棠、苦楝、五角枫等品种为主的园林绿化苗木资产8亿元,占地4.2万亩。拥有经果林1.9万亩,栽植果树67万株。

成绩背后,水发神农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目前,集团拥有1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个省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拥有专利72项、软著22个、企业标准7个、省级科学技术成果登记4项。


收获,在昔日苦瘠之地上

宁夏西海固,昔日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就在当年红军会师的西吉县将台堡,“西吉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的现代化蔬菜温室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这是水发神农在宁夏落地的**个项目。园区占地1800亩,整齐排列着276座智能温室、新材料节能日光温室、寿光第九代大跨度日光温室及大型拱棚,是当地回汉百姓脱贫致富的“金娃娃”。

牟荣村村民杨娟,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在家照顾公婆和3个孩子,“家里有七八亩地,种着马铃薯和玉米,过去是看天吃饭。”杨娟腼腆地笑着说,如今她在产业园里当起了工人,“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11点半回家休息,下午则是3点到7点半上班,1天收入80元。”记者算了一笔账,杨娟家的水浇地一年流转收入4800元,加上她在水发神农打工赚的2万多元,一年收入就有接近3万元。这比原来全家几千元的年收入翻了四五倍。

像杨娟这样的村民还有200多个,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除了收入提高,村民们获得了更先进的农业技能,杨娟和她的同伴可以熟练地为辣椒打叉施肥、浇水收果,种惯了马铃薯、玉米的双手摆弄起蔬菜来也丝毫不逊色。园区的农技员老张来自蔬菜之乡山东寿光,他向记者介绍说,“彩椒、胶东水果黄瓜、贵族南瓜,都在西吉结出了硕果。温室里的辣椒已经收获了,今天采摘的这一批彩椒几天后就会摆在成都的超市里。”


在戈壁滩上种出牧草

青海格尔木,2023年12月29日,水发神农与格尔木市政府签约,正式启动《格尔木荒漠盐碱地生态化改造及优质牧草全产业链示范项目》相关工作。在乌图美仁乡那棱格勒河旁公路38公里处,水发神农将53200亩戈壁滩未开发利用土地,规划建设相关水利、道路和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把盐碱地改良为耕地。

据测算,2022年,青海牛存栏量640万头,羊存栏量1350万头;西藏牛存栏量660万头,羊存栏量940万头。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冬天青海和西藏越冬牧草严重短缺,年缺口在100万吨以上。“我们盯住这个市场,计划在这块荒地上建设优质高产的牧草全产业链基地,包括高原高寒牧草良种繁育推广和运用,逐步延伸到玉米、青储玉米、蔬菜瓜果等其他品种。”水发神农总经理曹炜对记者说。

2024年9月,该地块300亩试验地种植的四大品类48个单品进行了筛选与测评,包括燕麦、玉米和苜蓿等牧草品种。经过专家的现场检测和评审,试验地核心品3种燕麦远超预期,平均株高约1.5米,干草产量达到600kg/亩。

“项目运营后牧草干草产量预计为0.8吨/亩,测算销售价格为2200—2400元/吨,测算营收1960元/亩;按照每亩利润1000元计算,5万亩种植项目稳定期年均利润可达5000万元。”曹炜分析道。此外,该项目后期计划发展成国家青藏牧草战略储备中心,销售的方向主要在西藏地区,预计可实现饲草贸易量13万吨,按2800元/吨计算,可实现营收3.6亿元,预计年均利润达1000万元。

放眼整个青海省,全省拥有4800万亩盐碱地,**优势的盐碱地资源和畜牧业发展基础,未来可建设成为全国引领示范作用的畜牧业高质量综合发展基地,推进青海省畜牧业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把秸秆“变废为宝”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山东菏泽,看看水发神农把秸秆变废为宝的故事。

走进成武县大田集镇大郭庄村,肉牛养殖户刘稳,前不久和水发神农签署了500吨黄储饲料的合同。“黄储饲料是将秸秆精碎后直接装进内膜塑料袋厌氧发酵而成。它保持了植物的本质,作为基础饲料,可根据饲喂要求,添加不同的营养成分,变成营养更加全面的饲料。”项目负责人崔志敏对记者说,“我们把机械开到田里,在收割庄稼的同时,直接把秸秆精碎装车密封。每亩地收费50元,为农民节省了30元收割成本。”

“以前秸秆存储难,在田间地头挖个土窖存,容易烂。秸秆运输也难,一车最多拉几千斤,运费贵。牛不喜欢吃干饲料,还容易拉肚子。有了黄储饲料,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刘稳捻捏着黄储说。用黄储代替干饲料和部分精饲料,每头牛全年能节约饲料成本1000多元。此外,黄储含有丰富的有益菌,对牛肠胃有益,“牛肯吃,易消化,皮毛油亮,每头牛能多出二三十斤肉。”崔志敏介绍,现在黄储饲料240元/吨,利润30%,根据季节价格调整,去年是400元/吨,利润更可观。

拿着一袋焦煳色、米粒状的秸秆粉,崔志敏向记者展示,“这是我们刚研发出来的秸秆粉,可以添加到黄储里。”秸秆粉是用小麦、玉米、大蒜等草本植物的秸秆加工而成的粉状物资,针对家禽、牛羊等反刍牲畜、水产品等不同饲养对象,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制成合适的饲料。“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调整配比,秸秆粉产品可以实现多元化。”崔志敏说,“相比玉米粉、豆粕等传统饲料,秸秆粉营养价值更高、更全面,价格却只有它们的一半左右。”目前水发神农已经研发成功秸秆粉配方18种,几乎能够满足养殖业的所有需求。

草本质的秸秆,可以做成秸秆粉替代饲料,而像棉花秆、辣椒秆木本质的秸秆可以做成燃料。根据估算,菏泽市境内生物质电厂每天消耗生物质燃料不低于20000吨,这为秸秆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去年,水发神农生产黄储玉米秸秆15000吨,秸秆粉13000吨,燃料20000吨,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天南海北。

三个项目,多维视角,勾勒出水发神农置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开拓进取的身影。在水发集团“聚焦、整合、优化、管控、提升”战略指引下,水发神农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聚焦重点优势项目,抢占现代农业领域制高点,努力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向着打造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运营集团阔步前行。


图片